【澳門晚報消息】去年五月,澳門與國家文旅部簽署《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促進“以中華文化為主流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”聯合工作委員會協議》,支持澳門舉辦、參加更多國家級、區域性及國際性的文化交流活動,提升澳門“一基地”影響力。

林倫偉議員
林倫偉議員

作為本地最重要文化遺產「澳門歷史城區」,在二零零五年正式被列入《世界文化遺產名錄》,亦是目前大灣區內僅有的兩處世界遺產。轉眼間,澳門成功登入名錄已近二十周年。作為本地歷史發展的見證,也是未來澳門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根基。在多年來,政府為保育宣傳、推廣旅遊等方面作出大量工作,成功打做澳門文化旅遊的品牌。

來年將迎來申遺二十周年,我們應再明確「澳門歷史城區代表什麼價值、在未來傳播什麼價值、未來傳播對象又是誰」等一系列關鍵問題。現時遊客類型出現多元化、個別化以及新旅遊模式的情況。故在利用世遺推動旅遊時,應針對不同群體構建相對的旅遊模式,因旅遊行為只是一個載體,強化其內涵及動機,建構澳門歷史名城特色的主題體驗,才可以充分發揮世遺的價值。

為此,林倫偉議員提出以下質詢:

一、為了配合與文旅部簽署的協議,當局會否有針對規劃,提高澳門歷史文化旅客比例?例如在上流做好篩選,以數據化、目標導向地為遊客細分市場、差異定位,或與國內地區、機構、學校等合作以研學遊形式來澳,推動世遺歷史文化為主題的研學遊。

二、國家《“十四五”旅游業發展規劃》提出,“開發數字化體驗產品,發展沉浸式互動體驗、虛擬展示、智慧導覽等新型旅游服務”。當局在往年大三巴牌坊沉浸式數字體驗展後,會否規劃持續利用數字技術、融合世遺,打造更多新模式的文旅遊?例如增值現時傳統的導賞技巧,以創新世遺解說的主題方式或以沉浸式、數字化、擴增實境(AR)等現代技術手段,提升世遺管理與體驗形式,以更動態地呈現澳門四百多年的文化長廊。

三、當局會否加以利用城區內資源,整理優化連接廣場和建築物的街道周邊?例如關前薈模式,以文化創意產業、美食等,在世遺沿途路線,打造結合文化、社區產業、葡語系與中國文化特色融合的主題體驗路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