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澳門晚報消息】漁業曾是澳門的支柱產業,亙古通今,都可窺見漁業與信仰、建築特色、人文風情之間的關係,形成具有澳門社會價值的漁文化。隨著近年政府積極推動「文化+旅遊」,並聯同博企開展歷史片區的活化工作,以打造成具特色及吸引力的休閒活動及文創園區,期望政府能夠積極考慮將《澳門漁業文化推廣活動資助計劃》(下稱《計劃》)的資助類型擴寬,以不同形式來宣傳及延續漁業文化。

梁孫旭
梁孫旭

目前《計劃》資助類型僅限於漁船遊歷體驗,當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「休漁漁家樂」漁船體驗活動。然而本人認為,文化宣揚及傳承可以不拘泥於特定形式,故期望能夠放寬《計劃》的資助範圍,推動漁民團體與文創業界或其他界別合作,推出更多糅合漁文化的產品及活動。加上本澳計劃將相關歷史片區打造為集文創、休閒及多功能活動的空間,當中荔枝碗船廠片區、內港與漁文化淵緣較深,相信能夠成為漁文化文旅融合項目發展載體。對此,期望能擴寬《計劃》範圍,讓這些傳統特色和文化得以保留及傳承,亦能透過不同界別的合作,來加深居民對漁文化的認識。

為此,梁孫旭提出以下質詢︰

一、2023年海事局推出了「澳門漁業文化推廣活動資助計劃」,旨在資助漁民團體推廣澳門漁業文化和歷史,請問至今當局批出的資助計劃、參與情況如何?現時資助類型僅限於「漁船遊歷」,適逢政府推動「文化+旅遊」,請問可否放寬形式,讓他們可以不同形式來推廣漁文化及參與歷史片區發展?

二、現時政府設有「文化及體育類項目計劃轉介機制」,協助轉介申請團體的資料至承批公司,由公司基於商業考量及項目執行方向作審理。然而文化推廣的起步階段難有收益,或未能做到商業化,但文化推廣所帶來的影響是無形的。隨著政府及博企正計劃活化荔枝碗船廠片區及內港一帶,請問政府會否考慮推動博企與漁民、造船業等民間社團達成合作,深化歷史片區的內涵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