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澳門晚報消息】《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(2020-2040)》劃設生態保護區,對具生態價值的自然資源予以最大程度的保護,可見特區政府重視生態體系。然而黑臉琵鷺是本澳尤其重要的鳥種,每年10月底至翌年4月初為牠們來澳越冬的高峰期,然而近年有人留意到黑臉琵鷺數量減少,議員梁孫旭希望能了解造成相關情況的原因。

梁孫旭議員
梁孫旭

有關注生態保育的人士反映,發現近年來澳渡冬的黑臉琵鷺、候鳥數量有所下降,與此同時,現時正處於山林修復的「陣痛期」,期間不利於生態系統發展。經翻查環保局資料,2023年11月路氹城生態保護區錄得有14隻黑臉琵鷺,與2019年至2022年同期對比減少20隻至25隻;但綜觀香港觀鳥會統籌的《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》數據顯示,自2019年起黑臉琵鷺全球總量續創新高。面對來澳渡冬的黑臉琵鷺數量不升反降,期望當局能夠研究背後存在的問題,如是否涉及光害、灘塗及紅樹林修復成效等。

為此,梁孫旭提出以下質詢︰

一、根據相關數據,近年路氹生態保育區的鳥類種數情況未見有下跌,但黑臉琵鷺數量則出現下降,請問涉及甚麽原因?由於未來將會採取甚麽保護工作?

二、請問目前路氹生態保育區的保育成效如何?全澳灘塗及紅樹林修復成效如何?《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21-2025》提到會強化濕地的養護工作,請問具體的工作情況及進展?

三、據瞭解,東亞-澳大利西亞遷飛區是全球最大的遷飛區之一,為了保護遷飛區內的鳥類,現時有不少政府、國際機構、非政府組織簽署夥伴關係協定,成員間可加強合作、交流訊息和分享經驗。請問政府會否考慮與內地或外地相關保育組織交流合作,汲取其他地方的經驗?